多鼓励少空洞表扬

營造一个鼓励孩子觉知自身行为的环境

  • 父母出自好心想帮孩子建立自尊,但有时对孩子的表扬实在过多:“你真是个了不起的登山家,你是个伟大的艺术家,你能安静地坐着实在太棒了。”但是这些评论并非出自诚意,而且会让孩子依赖表扬才有做事的动机。我们表扬孩子吃了青菜、穿好鞋是因为他们做了我们想让他们做的事。即便是年幼的孩子也能听出我们话语并非出自真心,明白我們其实是要他们要按我们说的做。
  • 研究表明,目前这种过分讚扬孩子的文化让孩子感到无论努力與否他们都有权得到想要的东西。孩子还不能判断自己做的事究竟有多好,如果我们总是夸他们的话,过分的赞扬会让孩子弄不清自己的价值。这并不意味着你不鼓励孩子,当同事、家人欣赏我们的付出时,我们会心存动力。孩子和我们一样,正面的评价会让孩子受到鼓舞 。
  • 说到鼓励孩子的方法,我们需要考虑训练自己采用新方法,以免我们对孩子的表扬都是如今常听到的老一套。

让孩子意识到自己的行为能产生的影响

  • 针对行為、付出的努力,而不是对人
    与其说:“你真是个好帮手”,不如说:“謝谢你摆好了碗筷”。与其说:“你切得真好”,不如说:“謝谢你,幫忙切好了胡萝卜來弄晚飯”。
  • 培养理解同情之心
    与其说:“我喜欢你对Anna的安慰”,不如把孩子的注意力放到其所作所为对他人产生的影响上:“看,你给Anna拿来纸巾,抱了抱她,她就不再哭了。她现在一定感觉好多了”。这番话的重点在你的感受,与表扬完全不同。
  • 做个静静的观察者
    孩子不期待表扬。你会惊喜地发现你默默无语时孩子做事玩耍得更认真。
  • 表示感激
    赶时间时,不要说:“你别磨磨蹭蹭的,我们都要迟到了。快点穿上外套”,而是说:“穿上你的外套,这样你就能帮我们准时看上牙医了”。
  • 多观察少评论
    你的小宝贝在搭积木,不要说:“满地都是你的积木”,而是说:“所有的积木你都用上了”。观察可以建立兴趣产生影响,评论会造成消极抵触。
  • 给自我评价留下空间
    不要说:“我很喜欢你的画”,而是说:“你把纸的左边都画满了”。这样就把孩子的注意力集中在画儿上,而非你的意见上。不要说:“这匹马画得真好”(很可能并非发自内心),而是说:“你画了匹红马”。这样孩子的注意力就会在他自己的画上,而非你对画儿的评价。
  • 奖赏非必须
    小孩子全心投入的某件事本身对于孩子都是奖赏。孩子学剥香蕉皮,整齐地剥下皮,露出里面的香蕉,吃着自己剥下皮的香蕉,这一切就是快乐。在狗碗里放上狗粮,看着狗摇着尾巴跑过来,做这件事本身就是奖赏。
    研究表明,不激励孩子兴趣,只奖赏孩子, 会产生反效果。奖赏腐蚀孩子的内在动机。即便是年幼的孩子也能搞明白,如果某件事是被悬赏去做的话,就一定不会是什么特别好的事!
  • 惩罚并非有效
    惩罚告诫孩子不做什么,而非应该做什么,这样常让小事变大。你年幼的孩子很可能会记住惩罚,但不会把惩罚和导致惩罚的行为联系起来。受到惩罚的孩子会觉得自己弱小无力,会感到羞愧耻辱,并会心存抗拒和仇恨。
    研究显示惩罚对制止不良行为只有短效而无长效。孩子受惩罚,大人让问题在短时间内得到解决,但从长远看,孩子没有学到应该如何解决问题。
    目前,控制孩子行为最常用的方法就是“反省”。“反省”时,会要求孩子坐到指定的椅子上、回到房间或在某个特点的地点,呆上一段时间,想想自己的过错,重新控制好自己。这个方法的问题是如果孩子有能力思考自己的行为,他压根就不会做需要反省的行为。更重要的是“反省”无助孩子发自内心地学习控制自己的行为。

给孩子时间,培养自我意识

  • 让孩子意识到自己的行为对他人造成影响需要相当的时间。你的孩子正处在构建自我意识的起点,而这种构建将伴随其一生。 如果你不过度夸奖、肆意评论、恶言批评,而是循循善诱,帮助他建立对自己行为的意识,他会逐渐明白自己行为的影响,并开始学习控制自己。